在1987年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,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沐浴在阳光下,朴素而温暖。在这个院子里,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,目光灼灼,心情激动,她用手颤抖着翻看着一本杂志,双眼中泪光闪烁。她的眼神紧紧锁定着杂志中那篇关于“黄总设计师”的文章,仿佛那是她思念多年的孩子。
在她的身旁,几个年长的孩子神情愕然,面面相觑,难以置信地凝视着那篇文章。“娘,这个黄总设计师一定是失踪了30年的三儿吗?”其中一个大儿子满脸疑惑地问道。老太太不以为然,目光依旧停留在杂志的内容上,轻轻抚摸着文字,泪声带着无限思念:“三儿,是我的三儿,30年了,娘几乎等不到你了。”这位老太太的“三儿”究竟是谁?他为何在外漂泊三十年之久?他的故事又为何在此时浮现?
展开剩余82%黄绍强,生于1924年4月24日,是广东省海丰县田墘镇一个医生家庭的第三个孩子。父亲黄树榖按照家族传统为他取名,家庭的富足和父母的优秀使得他的童年几乎没有遭受什么大苦。1931年,7岁的黄绍强被父母送到小镇的树基小学学习,尽管那所学校仅有三个年级,但他在十岁时便顺利转学到了墘镇小学。受信仰基督教的父母影响,他在高小时选择了海丰县汕尾镇的一所教会学校,期间结识了才华横溢的苏剑鸣老师。苏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,他常常通过讲述国家的现状,激励学生为国家而奋斗,这在黄绍强心中埋下了强烈的爱国情怀。
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,1937年,黄绍强在1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,但由于战乱,他不得不暂时辍学,参与了抗日宣传队,尽自己所能为国家而奋斗。两年后,黄绍强的父母不忍见他荒废学业,便安排他和哥哥黄绍忠一起离乡求学,踏上了寻找知识的漫漫征途。在揭阳的聿怀中学就读期间,他逐渐在战乱中体验了求学的艰难,1940年改名为黄旭华的他,通过不懈努力进入了广益高中。
求学期间,黄旭华面临着学校因战争而不断迁移与停课的困扰,经过几年的辗转求学,他为此从未放弃心中的梦想。1944年高中毕业后,他放弃了医学的道路,转而报考船舶及航空类的大学。他的选择,开启了一个全新而不同的人生。
在无数次的磨难中,黄旭华选择了重庆,因为那里是当时的陪都,文化气息浓厚,且他的大哥在焦急等待他的归来。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,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黄旭华最终于1945年获得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保送名额,当时他已成长为一个学业优秀的年轻人。在交大造船工程系的学习中,他深刻理解到了海军的重要性,经过几番思考后,决定选择了这条造船之路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交通大学回归上海,黄旭华也随之转学。在名师的指导下,他不仅学业有成,还积极参与学校的革命行动。在1949年的毕业前夜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原本计划参军的他却被组织安排进了上海中共市委党校学习。完成学业后,他被任命到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,不久便调任上海市港务局,展现出尤为出色的工作才能。
1953年,黄旭华被选派到东德学习,接触到该国先进的舰艇技术,他感受到国家海军发展的紧迫性,坚定了他研发核潜艇的决心。返回中国后,他迅速将所见所闻总结汇报,并获得组织支持,调入一个神秘单位,从此开始了为期30年的隐姓埋名生涯,改变了中国海防的整体格局。黄家人依然满怀希望,等待着三儿的信音,直到1961年,黄父去世了,家中再无他的音信。
黄旭华在研究所里任劳任怨,不懈努力,推动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发进程。1963年,他成为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所副总工程师,加入人民解放军海军,获得技术少校军衔。此后,中国的核潜艇设计与建造工作在黄旭华的带领下逐步成形,1969年,经过无数次的科研攻关,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木制模型成功完成,而到1970年12月26日,黄旭华参与设计的“长征1号”正式下水,标志着中国在海军事业上取得的历史性跨越。
1983年,黄旭华被任命为中国首代核潜艇总设计师,那是他为中国国防事业付出一生心血的丰厚回报。然而,在此之前,他已经有27年未曾见过自己的亲人。1987年,他将核潜艇研究的接力棒传承于后人,正式退休。不久后,他的母亲曾慎其女士,闭关居于家中,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杂志,那上面提及了他。在满怀期待与激动中,她终于如愿与失散三十年的儿子黄旭华重聚。在回家的那天,他与母亲紧紧相拥,泪水无法自已,此情此景感人至深。
黄旭华在离开科研岗位后,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,多年来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科研人员,成为国家工程院院士,并在多所高校任教授。2014年,他被评为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”,2019年荣获“最美奋斗者”荣誉称号,直至2025年2月6日,黄旭华在武汉逝世,享年99岁。他的丰功伟绩,永载史册,成为了新时代海军力量的象征,是后人心中的一座丰碑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